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如何应对HIV耐药全球稳步上升?

2022-09-29 10:23  阅读:5266 

针对日益严重的抗生素和其他抗微生物药品耐药性问题,第68届世界卫生大会于2015年5月通过了一份全球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有效的沟通、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人们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定每年11月18日至24日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最大限度地减少HIV耐药的出现和传播,是目前全球应对抗病原微生物耐药行动的关键一环,需要各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和协调行动。在此,我们对HIV耐药的全球行动计划做以下介绍:

在过去的十年中,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在全球的使用得到空前的增加,从而拯救了数千万艾滋病感染者。截至2020年底,在全球约3770万名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有2750万人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伴随着HIV药物使用的提高,HIV耐药率也在稳步上升。由于耐药病毒株的出现,所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包括最新的ARV,都有部分或完全失效的风险。如果不加以预防,将会导致HIV感染人数以及HIV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HIV耐药的类型和现状

1

治疗前HIV耐药性

一些HIV感染者在开始抗病毒治疗之前就发现了HIV耐药。这种耐药的形式既可以在感染时传播耐药毒株,也可以在更早之前的治疗中获得,例如HIV阳性孕妇为防止母婴传播而短期服用ARV。研究发现,高达10%的艾滋病初治成年患者对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NNRTI)具有耐药性。在曾经接触过ARV的人群中,治疗前的NNRTI耐药率是总的耐药率的近3倍。18个月以下婴幼儿HIV耐药性的流行率也很高,根据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十个国家(2012-2020年)开展的调查,新诊断的HIV婴儿治疗前对NNRTI耐药率接近50%。因此,世卫组织建议对开始或重新开始ART的HIV患者进行HIV耐药检测,以便为选择最佳的一线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鉴于成人和婴儿中NNRTI耐药的全球流行,推荐基于多替拉韦(DTG)的方案。

2012-2020新诊断为HIV感染婴儿对依非韦伦或奈韦拉平的治疗前耐药率

2014-2020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成年人中治疗前耐药率

(摘自WHO《2021年HIV耐药报告》)

2

获得性HIV耐药性

艾滋病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同时防止HIV产生耐药性。当病毒载量持续得到抑制后,HIV耐药就不太可能出现。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即使保持良好的依从性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耐药现象。在以NNRTIs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中发现,NNRTIs的耐药率在50%到97%之间。因此,世卫组织强调对以NNRTIs为基础治疗方案的患者,需要加强病毒载量检测和依从性教育,并对治疗失败的患者及时更换药物。目前含多替拉韦的抗病毒方案已被证明抗病毒效率高、不易出现治疗失败,从而减少了获得性耐药的产生,世卫组织推荐各国应迅速向含DTG的抗病毒方案过渡。

2014-2020年接受以NNRTIs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失败的成人中获得性HIV耐药率

3

HIV暴露前预防(PrEP)

HIV高风险人群通过每天服用HIV阻断药物,以减少感染该疾病的机会。世卫组织建议将该方法作为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一种补充选择。在进行PrEP的人群中,尤其那些服药依从性好的人,感染HIV的情况并不多见。在随机对照试验或开放标签研究中发现,检测为HIV阳性的PrEP使用者中,很少有HIV药物耐药性的报告。然而,这种由PrEP选择产生的HIV耐药毒株可能对HIV阳性PrEP使用者的ART方案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因为用于PrEP的药物和一线ART药物存在重叠耐药的情况。

因此,世卫组织建议,在扩大PrEP规模的同时应监测HIV耐药性,以避免PrEP使用者感染HIV后出现一线ART失败的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的应对

世卫组织《2017-2021年艾滋病毒耐药性全球行动计划》与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全球行动计划》都提出减少HIV耐药的全球协调行动,通过预防、监测和应对艾滋病毒耐药,以确保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艾滋病毒疫情控制的目标。关键行动包括五个方面:

1. 预防和应对:实施高效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和应对艾滋病毒的耐药性,包括强调基于DTG的抗逆转录酶方案的使用,HIV随访服务的提供和确保药物的供应充足。

2. 监测和监督:定期随访调查以获取相关随访检测指标和HIV耐药数据,同时扩大病毒载量和HIV耐药的检测。

3. 研究和创新:鼓励开展在减少HIV耐药性方面的相关的创新的研究。

4. 实验室能力:支持并提高病毒载量检测的使用,建立监测HIV耐药的能力。

5. 治理和有利机制:确保国家为主导、各方协调行动、加强宣传和持续投入资金,以支持针对减少HIV耐药的行动。

赵方 医师(本文供稿)

●传染病学博士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艾滋病药物预防与阻断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专业组成员

●201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专业,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获国家留学生基金委资助赴美留学,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艾滋病医学中心从事HIV、HCV等病毒学研究,2019年1月-4月在意大利萨萨里大学医院进修感染疾病的诊疗。

●长期从事艾滋病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广东省医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创新基金、深圳市卫生医学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参与多项国家“十二五 、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美国NIH、香港艾滋病诚信基金等艾滋病相关课题

卢洪洲 院长(指导)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深圳市首届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内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内科学、公共卫生管理与护理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现任深圳第三人民医院院长

学术任职:

●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临床诊治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建委艾滋病、流感、埃博拉病毒病、感染病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国家新冠病毒病救治专家组与境外抗疫专家组后方支持团队成员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兼结核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学组组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医师协会传染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科研成果: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项)“863”、“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美国盖茨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30余项科研课题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480余篇,其中在SCI引用杂志包括《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Cell Discovery》、《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AIDS》发表论著198篇,已主编专业参考书14部

获奖情况:

●获法国国家科学院“夏邦克-杜博赛”奖(2020),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上海科技成果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获专利7项

3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