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2022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展出

2022-09-17 11:05 科技工作者之家    阅读:5088 

笔墨紧随时代,丹心许党报国。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营造良好氛围,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作为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9月15日在中国科技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入藏资料为依托,选取了100多位科学家的学习笔记、科研手迹、书信手稿等珍贵资料公开展示。其中有近百件手稿、照片是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展览主体设计分为序厅、主展区、中岛展区、书画区四部分,其中序厅重点介绍采集工程十余年的工作成果及部分科学家实物资料;主展区包括“众心向党”“矢志报国”“心系民生”“求真探源”“扬善塑美”“纸短情长”“启航新程”七个篇章。

本次展览以“情”为主题、以时间为线索、分篇章解读科学家原笔原迹背后精彩纷呈的故事与字里行间的真情切意。这些手稿中有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关键时刻、重要节点的日记、信件,也有科学家的生活工作心得、所思所想以及对后辈的情意与期许。展览撷新中国科技发展长河中的吉光片羽,全方位呈现科学家们对党对国家的忠心、对人民对事业的爱心,对艺术的诚心与对祖国未来的信心,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注入点滴感悟、脉脉温情,在信笺家训中展露赤子情怀与报国之志,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片段见全景,以瞬间见永恒、以彼时彼刻见每时每刻。

第一篇章“众心向党”主要展示中国共产党倡导科学、尊重知识,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众心向党。第一展项选取了1956年中共中央在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前夕的珍贵历史片段,以竺可桢的一页日记,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重大举措的诞生,以竺可桢本人的感悟展现党对科技、人才的重视。

1956年1月21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听取中国科学院各学部负责人的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以及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为制定规划做准备。其中竺可桢代表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进行了汇报并就学科发展提出建议。竺可桢在当天所写的日记中感慨道“料不到人民政府看科学如此重要”。此次会议一周之后,1月28日,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正式开始。

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着科学春天的到来,一大批老科学家重新走进公众视野、走上工作岗位,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持续奋斗。展览中展示了昆虫学家尹文英出席此次大会之后向单位同事进行汇报的手稿实物。她在回顾会议经过之后总结道:“党把我们当作国家主人,号召我们向现代化进军……新的长征开始了!”

第二篇章“矢志报国”,展示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心有大我,积极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事业,勇做中国科技发展的铺路人,新时代伟大中国梦的筑梦人。前三组展品共同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留学生归国的感人故事,在信件中更全面更深刻地展现了留学生们“归国潮”背后是对祖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思考,以及奔赴回国的决心和深情。

1949年4月,钱三强在写给葛庭燧的信中介绍了国内的新气象,满心期待着黎明的到来,向葛庭燧更是向所有海外游子发出“全国建设立即要开始,请有志者共同来参加这伟大工作”的号召。而留美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丁儆的《留美科协记事》中记录了这场声势浩大、历时十余载的轰轰烈烈归国往事。

1951年1月1日,李东英在第一本日记本中记录下当天的研究工作,为了顺利完成党交付的任务,在此后的十年里,他坚持日记写作,工作日志、工作计划写了上百本日记本,每一页的日记都记录着他对科学工作的严谨,是对党交付任务的兢兢业业,对工作的勤勤恳恳。

第三篇章“心系民生”。在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背后,是中国科学家的艰辛和坚持。内科血液学专家、肿瘤专家王振义的手稿里详细记录了白血病的分类。王振义治疗肿瘤的思路是诱导癌细胞“改邪归正”。他研制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全反式维甲酸,让这种曾被视作最凶险白血病的疾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他还放弃申请这项专利,让这盒“救命药”维持住了低价,还被纳入了医保的范畴。王振义在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却说:“我发现我的方法只能治疗一种急性白血病,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每天都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死掉,我非常难过,觉得我们努力了几十年只解决了一种急性白血病。”这份手稿是王振义写给自己未完成的使命,也是写给他牵挂的病人的一片丹心与赤诚。“一民之生重天下”,万千中国科学家面对重大民生问题厉兵秣马、责无旁贷,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第四篇章“求真探源”,展示我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创新求实的精神。

1957年11月,原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成立,陈敬熊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负责研制导弹天线。当时,苏联专家提供的图纸不完整,对关键技术问题也守口如瓶。陈敬熊带领团队自力更生,坚持自主创新,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终于找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打破了外方专家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成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典型之一。展项中展出了他当时珍贵的设计草稿本。

改革开放以后,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国内条件差,难以做出成果,只有出国才有希望。针对这种想法,1981年,何泽慧写了《科研工作者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要立足常规、着眼新奇》一文,认为“在这种困难条件下,能够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做出成绩来,这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才来”。

在中岛展柜部分,特设“两弹一星”主题,展示了反映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发展的珍贵手稿。以朱光亚、李觉对胡仁宇汇报的批复以及物理学家胡仁宇院士为纪念“两弹”任务的参与者们所写下的若干文稿为重点,展示了在“两弹”研制过程中,一大批老科学家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用热血和汗水在中国国防建设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

第五篇章“扬善塑美”、第六篇章“纸短情长”以更开阔的视角展现中国科学家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人文素养,扬科学之至善、塑人文之至美。他们打破文理界限,不仅能够发现科学之真,更能看到科学之美,超越工具理性,在科学当中认识到真、善、美的统一。

这些展品中有婉约动人的爱情诗篇,一棵开花的树、一轮中秋的月都记录在冯端写给妻子的诗篇里,千里传音、遥寄相思。秉志写给弟子赵尔宓的信中谆谆教导他,要“努力于学问之前进,以应大时代之需求、造福人民为幸”。植物学家王文采善于描绘植物之美,他绘制的植物标本图美轮美奂,而他的“出塞诗意图”挥毫间层云顿生、丘壑林立,显露出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气与浓厚的古意。

第七篇章“启航新程”主要展示十八大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

在北京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微电子学家王阳元讲话《大国崛起和人才培养》,针对芯片问题,他说:“我们不攻克这个难关死不瞑目,人家卡我们的脖子,我必须得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这种国家最需要的时刻,正是我们科学家们献身报国的最好时机。”

展项中还有与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相关的题词一组。题词内容围绕科技创新、科技强国,题词作者包括来自不同专业、年龄、地域、民族、性别的15位科技工作者,展现出我国科技界团结一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心向党、自立自强,砥砺奋进新征程、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本次展览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承办,中科海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创新战略研究院供稿)


1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