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每日科普|像子弹一样飞向未来——高速动车组车头设计揭秘

2024-03-22 08:56 知识就是力量    阅读:6353 

每次坐高铁,都会被那些漂亮的车头所惊艳。车头是高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张张看得见的高铁“面孔”。当高速列车从眼前飞驰而过,常会让人想到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高科技?

空气动力学下的设计“密码”

为了满足空气动力学性能要求,高铁车头在外形设计上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

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跟普通列车相比,高速列车的车头更加细长,往往被设计成修长的流线型。

为什么?这是基于阻力系数和长细比的考虑。换句话说,车头前端越长,长细比越大,列车受到的气动阻力就越小。而且,随着列车头部长细比的增大,会车压力波也近线性地减小。这就是高速列车采用修长的流线型车头的原因。

细心的乘客还会发现,高铁车头的前端鼻形部位,通常呈椭圆形。这种椭圆形设计也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

在空气阻力之外,降低升力也是头型设计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为了降低气流给列车向上的抬升力,高铁车头通常在两侧设置有导流槽,通过鼻锥(车头前端的鼻形部位)到导流槽的引流形式,引导气流产生向下的压力,让气动升力接近于零。

导流槽就像一双强有力的“手”,牢牢地“抓住”轨道,保障高速列车运行稳定。

除了一些共同特征,现实设计中,高铁车头造型各异。头型一点细微的差异,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技术性能。

“高分”车头设计秀

高速列车的头型设计,是一次次“技术雕刻”的过程。一般来说,车头设计要经历从概念设计,到仿真分析、模型试验和线路实车试验,不断循环优化。

“火箭”“青铜剑”“骏马”“飞龙”,这些高铁车头是中国高铁的代表性车型。它们的诞生,是一次次精雕细琢的过程。这一张张“中国面孔”,见证了中国高铁不断创新的历程。

“火箭”的车型是CRH380A(和谐号动车组)。研发时,最初设计了20个造型各异的概念头型,分别制作成实物模型、三维数模。在综合分析技术性、文化性和工程可实施性后,有10个头型进入了候选。

然后对候选头型进行仿真分析,进行了超过300个工况的空气动力学仿真计算。根据仿真结果,从10个候选头型中选出了5个。

接着是风洞试验。将这5个头型全部制作成1:8的模型,送到风洞试验基地,去做模型的气动力学和噪声风洞试验。在风洞试验基地,前后对5个头型进行了760个不同运行环境的气动力学试验,以及60个工况的噪声风洞试验。

结合仿真计算和风洞试验结果,优选出了2个头型。然后进行施工设计,选取一种最优方案制造成头型样车。

最后是线路试验。为了对新头型进行实车验证,特别设计了一列搭载新头型的试验列车进行大量的线路试验,完成了520个测点的22项线路测试。据试验数据,再对头型进一步优化,最终,CRH380A的头型——“火箭”正式出炉。

经过层层选拔的“火箭”头型,自然是超级“优等生”。它的各项技术性能优异:气动阻力减少6%,气动噪声下降7%,列车尾车升力接近0,隧道交会压力波降低20%,明线交会压力波降低18%。

“青铜剑”的车型是CRH380AM(高速综合检测动车组)。这款头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兵器青铜剑。车头外形犹如一把剑,利剑出鞘,既古典又有威武的气势。车头以“剑”造型,突出尖楔形结构,实现了降低阻力的目的。

“骏马”的车型是CRH2G(高寒动车组)和CRH2E(新型卧铺动车组)。外形设计上,运用仿生手法,以奔驰的骏马作为造型来源。头型演变自马头,提取骏马的速度与力量感。在技术上,重点解决了大断面条件下列车的气动减阻和降噪、大侧风条件下列车运行的稳定性问题。

“飞龙”的车型是CR400AF(复兴号动车组)。这款头型的设计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挑战。因为跟既有动车组相比,复兴号的外形有了很大改变。车体高度从3.7米增高到了4.05米,车体断面积增大了7.3%,它的“身材”更高大了。这意味着,提升车头气动性能的难度大大攀升。

研发人员最初设计了46个概念头型。通过综合评估,从中选出23个头型方案进入工业设计。再从中挑选出7个头型,进行精细化的仿真计算。之后,全部制作成1:8的缩比模型,拿到风洞实验室去做气动力学和气动噪声的风洞试验。通过循环优化、反复评估,最终决出复兴号的头型方案——“飞龙”。

技术上也独具一格。采用修长的流线型设计,头型的形状叫“单拱椭圆”,即水平断面型线为长椭圆形,纵断面型线由双拱变为单拱,有利于降低阻力。鼻锥部分设计为宽扁形,增加向下的引流作用,平衡升力系数。

复兴号运行阻力降低了12%,当它以时速350公里运行时,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17%,往返一趟京沪可节省5000度电。这背后,低阻力的头型功不可没。在车体高度和断面积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车头的气动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都实现了降低。

除技术之外,高速列车的头型还要“颜值”高,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可以说,头型设计极富挑战,一个打“高分”的车头,必定经过千锤百炼。

(文/图:梁建英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51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