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区“无界之厕” 摄影:张超
提及公共厕所,
大家总想到全世界公厕标杆的日本:
干净卫生,设施人性化。
而中国人,似乎总是重“入口”,而轻“出口”,
厕所更像是一个五谷轮回之地,
不需要太多的讲究,能用就可以。
1997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提出厕所升级改造的倡议,
在中国等国家开展“厕所革命”。
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
我国各地的公共厕所从外观造型、
设施配件,再到承载的功能,
已经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
我们约访了多位参与到这场
“厕所革命”的设计师们,
看看那些在城市、乡村或是风景区里,
让人惊喜的中国公厕。
自述 钟乔、房木生、李竹
编辑 成卿
“无界之厕” 摄影:张超2018年7月,深圳南山区的街头出现了一座造型奇特的厕所。
几段光亮亮像镜面一样的不锈钢弧形拼成整个厕所,反射出周围的树木和来往行人。墙顶和底部种植了苔藓,旁边还有休憩座椅,仿佛一个小公园。不远处开小商铺多年的张先生赞叹说,“以前这里的公厕很臭,捏着鼻子进。现在这个,让人耳目一新。”
摄影:张超
“无界之厕”还是一座“智慧公厕”不仅“高颜值”,这个公厕还很“高智商”,用了许多现代化的“黑科技”:自带免费WIFI、语音提示、自动洗手机等,“无障碍卫生间”在非开放时间需要“刷脸”才能进入,市民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信息,使用后还可对公厕进行评价。
深圳筑博设计工作室的总建筑师钟乔,是这座新奇公厕的设计者,他给这个小公厕取名“无界之厕”,希望城市里的公厕不再是让人们捂着鼻子躲开的地方,能真正“无界限”地进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以下为钟乔自述。
建筑师 钟乔
2017年,深圳南山区的马家龙社区,要对社区里原有的一间公厕进行重建,负责这个事情的城管部门通过朋友找到了我。
接到项目之后,我立刻去那里看了一下:马家龙社区是个很普通的居民区,周边除去居民楼,就是些餐饮店、维修铺子。原公厕在大家印象中,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走进去就发现又脏、又臭。
原马家龙社区公厕 来源:筑博设计
重新建造的“无界之厕” 摄影:张超
这是我和团队第一次给公共厕所做设计,但我们乐意做这样城市里的小项目,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但设计建造前,我们选择不走访周边民众。厕所这个东西,在中国人固有的印象中是个污秽、没有积极意义的地方。早早跟老百姓们说要在这建厕所,他们也无法预判会变成什么样。
摄影:张超 一座“消失”在绿植中的公共厕所
现在大家看到了这个厕所,很多曲线型绕来绕去,而且都是镜面的金属板,会说太反常了,怎么想到的?
其实原因有两个:首先这里本来就是一片小树林,之前来考察的时候,发现这里就在十字路口旁边,大家都喜欢走捷径,绿地上被人为踩出了一条道儿。
“无界之厕”内部 摄影:萧稳航
“无界之厕”内部 摄影:张超
我们不想砍掉这里任何一棵树,再结合大家“走捷径”的需求,现在的厕所,有树、有草坪,它像一个小院子,可以从中间随意穿行,大家不用再捂着鼻子从旁边跑过去。
第二点,既然大家对厕所总有厌恶情绪,用镜面金属板做外墙,反射出的都是周边的树木,这个厕所仿佛就“消失”了。你从旁边的大道开车过去,可能都留意不到它的存在。
“无界之厕”图纸和模型 来源:筑博设计
当然,用金属板材做曲面墙,很费事,跟做雕塑艺术品一样,不留意重物一磕,表面上就会出现个坑儿,曲面的接缝也会出现对不上的情况。过程中难免有工人抱怨说,怎么造个厕所费这么大劲儿。后来工期也延了一段时间,但还是把它造了出来。造出来的效果就特别好,很多媒体都开始报道,听说周边社区的人们早上都排着队来使用。委托我们的城管部门也没想到厕所还能盖成这个模样,很快列成了他们2018年的标杆项目。
摄影:萧稳航
厕所不分男女、幼儿户外如厕
这个公厕没有分男、女的卫生间,做了三个无性别的隔间。
公共厕所使用起来,常常女厕要排队,男厕那没什么人。地本来就不大,既然做不到给女生足够的厕位,那我们干脆做了不分性别的厕间。
但留足了地方,放一个无障碍卫生间,或者用现在流行的叫法,叫“第三卫生间”,残疾人、老人、父母带异性孩子都能用。
摄影:李骏达
我们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 —— 一处幼儿户外卫生间。外观是一个绿色的桶,里面有一个儿童洗手池和两个儿童小便器。
这在全中国可能是第一例,但在国外,是有先例的。我自己也有小朋友,小朋友当尿意来临,是没有什么憋尿能力的,常常看到爸爸妈妈带着小朋友在树下、路边大小便。在这里厕位本就不多,可能会引起排队,有这样一个幼儿户外的卫生间,对父母孩子都更便捷。
虽然外观新奇,但内部设施还是标准化的设计,没有复杂的地面或墙壁。清洁的时候,水一冲就干净了。一个好的公厕设计,并不会增加保洁人员的工作量。
深圳莲花山顶新公共卫生间 摄影:张超 “厕所革命”在深圳
这两年,大家都在讨论“厕所革命”,深圳在整个城市范围都开始了公厕的改造、新建。
前些时候,在深圳莲花山景区山顶的公厕重建事件,引发争论。那里之前有一个2002年建的公共厕所,当时的设计很先进,获过许多奖。
但后来莲花山景区人流量越来越大,原先这个厕所“不堪重负”了,城管就进行了拆除。很快网上就炸了,许多网友表示不满:这个曾经“深圳代表性的公共建筑”,怎么能轻易就被拆除了!
深圳莲花山顶新公共卫生间 摄影:张超今年,这里新建了公厕,我也特意跑去看了一下。
新厕所比之前,面积大了十倍都不止,里面从设施到环境都很舒服,许多市民或者游客都会在这里休息,看的出现在新的设计理念让厕所越来越被人们接纳了,不再是远远躲开的态度。
“无界之厕” 摄影:张超
回过头看自己设计的这个马家龙公厕,因为外观、设施都有了新的东西,也听说了一些人来拍照发到网上,似乎有了点“网红”效应。
我觉得挺好的,能把这个体现了很多人文关怀的公厕宣传出去。当然,“网红”效应也不会持续太久,新奇劲儿过去后,大家会越来越接受它。
土峪村“乡村舞台”后的厕所 来源:乡建院
房木生是一名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出生在广东连南的瑶寨,这些年奔波在全国各地做乡村建设。
2016年一整年,房木生带着团队往返山东淄博的三个村子近20次,为村民们建起一系列的民宿、游客中心、乡村舞台等配套设施。
这其中,还包括五座造型巧妙的公共厕所,一时成为村里的热议话题。
以下为房木生的自述。
建筑师、景观设计师 房木生
现在的许多农村,人口一直在减少,许多房子都被空置下来,村里平日也是以老人、儿童居多。但到了节假日,这些外出打工的人们,像候鸟一样,又会回到村子里住上几天。
2015年年底,山东淄博淄川区政府找到我,和他们去辖属的土峪村、东庄村看了看。这两个村离着淄博市市区不远,交通也便捷。村里希望我能来做一些建设,让城里人在周末、节假日能来度个假,给村子带来一些活力。
但这一进村考察,先遇上了一个现实问题:村里没有公共厕所。要么去老乡家里借,要么就是去村委办公室的院子里。即使是村委的那个厕所,也称不上是公厕。
这人有三急嘛,吃喝拉撒睡,谁不上厕所呢?
建公厕,成了我们“乡村振兴”建设的第一步。用了一年时间,在土峪村和东庄村,建了五个公共厕所。
淄博淄川区西河镇东庄村 来源:乡建院
五个乡村公厕
东庄村在一条道路的尽端,村子后面是山,有很多爬山活动,地貌高低错落不平。
这个村子的村支书特别有干劲,村里设立了公厕建设的专项资金。我们依着地势,在村子的上中下三个位置建了三个厕所。
来源:乡建院
1、月亮门后的公厕
村顶部的厕所朝着一块平地,和乡村舞台、广场、民宿、游客服务中心连在一起。
特意在公厕入口的地方做了个月亮门,夜晚透出的灯光给人感觉像个画框。
来源:乡建院
2、夹缝中的半圆公厕
这个半圆形厕所是用废弃的猪棚改造来的。
虽然地不大,像在夹缝中造房子,但用大大小小的石块砌筑后,很有乡村朴拙的气质。把周边的香椿、槐树也都保留下来了。
来源:乡建院
3、荷塘边的公厕
还有个厕所背靠着山崖,面朝着村中的荷塘和餐厅,特意做成了三个两坡顶的房子相连,和对面餐厅的模样呼应。
造的时候还有个有趣的事情,厕所和道路连接的地方修台阶,淄博这边村里,台阶的级数一定要做成奇数。村里的工匠特意在这里花了许多心思,来满足这个讲究。
厕所建完之后,有村民觉得特别好看,说可以改成民宿来经营。虽然是开玩笑,但也是他们的认可啊。
来源:乡建院
4、石崖下的公厕
土峪村离城很近,十几分钟的车程。我们便把这里的第一个公厕,建在了村口不远处。
我们选中的地是以前开采石头后的山崖下剩下的一大块空地,厕所外的空地,就做成停车场。现在许多村民经济条件好了,家家都有了车,村里面停车的地方比城里还局促。
来源:乡建院土峪村有“石头村”的名号,有许多高低错落的石头民房,还有一座100多年前石头建造的哥特式天主教堂。这个公厕我们特意用附近出产的石头砌成,从外观上看,整个厕所低调地隐藏在这块曾经的采石场里。
来源:乡建院
5、舞台后的公厕
第二个公厕在山谷,也在全村人气最旺的舞台广场的背后,周边还有乡村市集、投篮场、休闲亭廊等等。
这个厕所沿用了村里一种叫“砖包石”的方式砌成:方正规则的红砖砌墙角、门窗的墙体,用不太规则的石块再填充。
有了这个公厕后,村里的表演活动、每晚上村民的广场舞,都能方便地在这里举行了,公厕里还配了更衣间。
啤酒节在公厕前的乡村舞台举办 来源:乡建院
公厕为村民提供更多公共生活空间
今天大部分的中国农村,各家各户相对独立,村民之间也缺乏公共活动的地方。现在通过建乡村舞台、广场、公厕这样的公共空间,再把大家重新聚集起来。建公厕,不只是简简单单解决没有公厕的问题。
现在发现我们这些建设都非常有效,村里的啤酒节、篝火晚会等等都在用这些地儿了。
来源:乡建院
而回到乡村厕所本身,一方面从人的体验出发,都用上了水冲厕所,我倾向在厕位上面开个高窗,把自然光线引进来。自己用过之后,都觉得对比之前的卫生条件、舒适度,都提高了不少。
另一方面,我们又多花些心思,尽量让公厕有美感。比如厕所门外再做上两个小院子,把厕所和风景相连。
石崖公厕门口的人形图案 来源:乡建院
半圆公厕的泥人儿 来源:乡建院
我还特意给公厕入口的石墙,画上过几个人形图案,让大家都能对这些好看的公厕关注一下,有些人还拿着手机来拍拍照打个卡。
盖房子施工过程中,老乡们有时候会弄错些细节,不想返工修改,我团队里这些城里的姑娘们,也学会了怎么去打交道,撒撒娇、说几句好话,不断地去指挥这块石头怎么砌、那块砖怎么铺。
房木生与团队在土峪村的乡村舞台前 来源:乡建院
对我自己来说,在乡村里建房子似乎满足了自己的“乡愁”。即使回到了北京,也时常记挂着这些厕所。
有次在北京的一个幼儿园里,看到小朋友们捏的泥人,我特意要走了两个,带回到东庄村里,放在半圆公厕的墙上,好像加上了个吉祥物。
牛首山景区名为“垭口”的厕所 摄影:钟宁
牛首山景区名为“地衣”的厕所 摄影:钟宁
牛首山景区名为“驻足”的厕所 摄影:钟宁
70后建筑师李竹,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2014年,他在南京著名的牛首山景区里,一口气做了8个“颜值超高”、各不相同的公共厕所。
2016年,国际知名建筑设计网站Design Curial更把它们收录进了全球最美公厕的榜单。至今聊起这八座公厕,李竹的言语中依旧透露着“藏不住的自豪”。
以下为李竹的自述。
建筑师 李竹
我在山城重庆长大,小时候看到的公厕都是 “一个方盒子,左右两个门”的模样,厕所里的污物也都是以旱厕的形式存放。
上世纪80年代初,家乡建起了一座长得像美式木屋别墅的公厕,里面还是真正的冲水式厕所,听说干净无异味,在当地很快就出了名。那时候的我还在念小学,总担心这样的公厕会有“高”收费,从来没敢进去过。
“脏、乱、差、还要收费”就成了我成长过程中对公共厕所的印象。后来成了建筑师,再来到南京工作,却没碰过厕所设计,隐约中好像在“高大上”的建筑设计领域中,造厕所是个“卑微”的活儿。
直到2014年,我带着3个人的小团队,在南京著名的牛首山景区,设计了了八个公共厕所。
南京牛首山景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设计给公共厕所正名
牛首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整个区域也是南京的四大名胜之一。2010年之后,为了供奉释迦摩尼佛的佛顶骨舍利,这里建成了佛顶宫、佛顶塔、佛顶寺一系列宏伟的建筑。 整个景区很大,一年来这里游玩的游客量能超过百万。2014年年初,负责这里景区规划、开发的旅游集团找到我,希望在景区里能做上一批公共厕所,满足游客们上厕所、游玩当中找个地方歇脚的需求。要求听上去很简单,“要足够隐蔽,不能抢了景点的风头”。
景区里常见的公厕 来源:ATA工作室想想过去景区里的公厕,几乎都是做成仿古建筑的样子,看似想融入周边自然,实际很突兀。牛首山是一片充满禅意的风景区,在13.4平方公里的景区里,按照地理位置和需求,放置了8个公厕,而每一个公厕,都针对周边环境进行设计,风格迥异,跟之前大家印象中的景区公厕截然不同。除了如厕的功能,它们还是景区里最佳的观景站和休息区。我还特意给每一个厕所都起了个有意境的名字。
名为”眺望"的厕所 摄影:钟宁这座叫“眺望”的厕所,藏在牛首山吟龙湖旁边的小山丘后面。 当时现场勘查地形时,发现就在这个位置能将牛首山头、佛顶寺、佛顶塔都尽收眼底。所以用了古典园林里“框景”的手法,把一个个错落的盒子连接成一个厕所,给每个盒子开不一样的口。
从外延空间向外眺望 摄影:钟宁
现在人们来上厕所,顺着走廊,随着每个开口的扩大,依次能看到景区里的双塔、佛顶宫、牛首山……
一直来到休息厅,一面大落地窗呈现出牛首山的全景画卷。
名为”竹吟"的厕所 摄影:钟宁
往佛顶寺走有一条步道,就结合了旁边竹林里的洼地,造了这个叫“竹吟”的公厕。
外面有竹林,屋檐下用竹筒做成了风铃的感觉。坐在休息区,吹着竹林的穿堂风,能听着竹筒间撞击的“噼噼啪啪”的声音,不正好就是“竹吟”嘛!
曾经来考察的领导说这是个最适合“禅修”的厕所。
名为“隐匿”的厕所 摄影:钟宁
公厕“隐匿”建在一片有五六十棵树木的小树林里,表面全部采用了镜面不锈钢,像镜子一样,投射出周围树木林立。
景区试运营期间,指路标识还没设置,很多游客以为这里开设了一个画廊或者茶室之类的高端场所,要反复和保安、保洁人员确认,才意识到:“原来这是公厕啊!”
后来听说这里有时还会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地。
“隐匿”的细节 摄影:钟宁当然难免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说,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把厕所建造得像茶社、禅堂一样?厕所,特别是景区里的厕所,解决人们基本“三急”需求之外,也是旅游时候人们邂逅的一个地方,希望能跟风景一样,成为人们享受美的窗口,这就要靠设计来解决。
牛首山景区名为“谦卑”的厕所 摄影:钟宁
牛首山景区名为“平静”的厕所 摄影:钟宁
“网红”公厕 ≠ 一个好的公共厕所
把公共厕所做得有设计感,并不为了追求“网红”效果。良好的如厕体验才是核心。景区里面有自己的门票收入,可以有更多的投入进行厕所的升级,但同时要应对的问题也要多很多:比如黄金假期,景区会在特定的日期里出现人流的暴增,人流散去后又要解决保养问题。
左:弹性厕位 右:通用厕位
来源:ATA工作室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置了一组“潮汐”厕所,一部分厕位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分别与男厕或女厕连通,在景区淡季时还能完全关闭,减少保洁人员管养的压力。
别的解决办法还有男女都可使用的弹性厕位、靠移门进行灵活变化的通用厕位等。
母婴室 来源:ATA工作室
第三卫生间 来源:ATA工作室还有过去爸爸妈妈们很少带婴儿出游,就是觉得不方便。公厕里就要有个母婴室,配置好尿布台、哺乳沙发,甚至食物加热、污渍清洗、吹干衣物这些设备。我有个女儿,自己经历过她小时候带她去上厕所的尴尬。现在公厕里除男女厕之外,我们非常强调再放一个“第三卫生间”,方便父亲带女童、或母亲带男童如厕。里面配置好扶手等等,还可以方便残疾人,及儿女带行动不便的父母使用。
栖霞山景区驿站“树的容器”
来源:ATA工作室
景区厕所承担复合功能,升级为“驿站”
景区公厕的外延空间,承担起观景、休息的功能,游客也在此整理行囊、补充供给,升级成为“驿站”。牛首山的八个厕所里有一间旁边开了茶室,一间旁边开了面馆。
当然一开始规划的时候也有过担心:老百姓观念里面厕所是污秽之地,在旁边做餐饮是不是不合适?
结果景区有位领导,他的一句话解决了我的忧虑:“难道不能认为是茶室或者餐厅,配备了洗手间功能吗?”
栖霞山景区驿站“听涧”
来源:ATA工作室
同样的事情后来在南京栖霞山风景区设计公厕时也发生过,去考察地形的时候,碰到了一对与父母亲一起来爬山的小夫妻,路途到一半,一家四口发生了意见的分歧:年轻夫妻意犹未尽,老人却不想再往上走。
这事情给我触动很大。这时候有一个“驿站”就能解决了。我们把公厕设计成了一座两层的驿站“听涧”:一层有如厕、茶室的空间,二层设置一座跨越山涧的人行桥直达下面一个景点。
栖霞山景区驿站 来源:ATA工作室
在栖霞山景区里面我们做了六个公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驿站”。这里有古树参天的环境,把这些六层楼高的枫香树都完好地保留下来,融合在公厕的建筑里。
建造完成后,还特意在公厕上挂了解说牌,让人们在这里等候、休息的时候,了解一下这些设计的由来,接受个美学的教育。
通过设计,把公厕变美,也给这些最不受待见的公共建筑正个名。
来源: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