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绝了!清华川大“神仙课程”

2019-12-12 11:37  阅读:8694 

或许你见过高校学霸“神仙打架”,但大概没见过下面这些高校的“神仙课程”!

清华大学《产品与服务设计》

连续6周,每周日8点到17点

你知道吗?清华有一门全校选修课程:《产品与服务设计》。

为了完成这门课的作业,清华几位同学去菜市场买了条新鲜鲈鱼,并变出一盘好看又好吃的清蒸鲈鱼。

这到底是在做什么?

据清华大学官微介绍,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付志勇老师开设的全校选修课程——《产品与服务设计》。

课程连续6周,每周日8点到17点,“一般是上午老师讲课,下午同学们讨论、实践、集体做作业。”一天4节大课下来,同学们的反应往往是:“课堂很活跃,完全不觉得疲劳,反而很兴奋。”

课上30个同学,来自14个院系,本科生、研究生比例为1:5。付志勇把大家分为6个小组,每组有至少一位美术学院的同学,并充分考虑学科、性别的均衡,在跨学科的互动中“头脑风暴”。此外,付志勇还请到3位“业界导师”,为大家带来行业前沿知识的同时,也提出更多专业、实用的建议。

付志勇在课堂上

第3周课堂上,结课作业提前布置下来——每个小组设计一款智能家居产品,最终以“视频展示+线下答辩”的形式展示。同学们脑洞大开的创意随之而来。

来自台湾地区的交换生古健桦,目前是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研三的学生,他所在小组的4位搭档,分别来自法学院、电机系、新闻学院和美术学院。讨论伊始,他们就聚焦如何将人工智能和生活相结合。

经过讨论,5名同学准备研发一款集推荐料理、食材配送、食材品质管理、厨具管理、料理指导、料理分享于一体的“我厨专业全息眼镜及服务”。

大家共同完成了电商网站产品调研,数据、文献和技术资料查阅,线下同学、亲戚朋友采访等前期准备工作后,各专业发挥特长的时候到了:新闻学院的同学主责“导演+剪辑”,美术学院的两位同学承担“男主角+建模+特效”,电机系和法学院的同学则是“文案+后勤”。

第6周结课展示,小组带着1个小视频和31页的PPT展示上台。

还记得那条鲈鱼吗?这就是他们为展示专门购买的道具。几位完全没有烹饪经验,连“刮鳞开膛破肚”都不会的同学,在欢乐的集体作业中学会了做鱼。

现场答辩中,他们介绍了厨房设备调研、可行性分析、不同人群的需求分析、用户痛点分析、服务蓝图等等成果,并借来一副道具眼镜,赋予其强大的功能:红外感应、光线传感、摄像头、全息投影、骨传导耳机。

他们还设计了相应的移动端界面,用户可以在手机app上实现AI料理指导,及时获知食材新鲜程度,实现一站式食材服务,并在料理社群分享。

付志勇老师介绍,通过课程学习,重点提升学生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需求发掘的能力,跨学科协作开展创新产品与服务的研发能力,以及结合新技术手段解决真实社会与产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那么,其他5个小组又带来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呢?也一起来看看:

1 “回家吧”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安全出行助理

以“如何通过智能服务和社会力量的联结,解决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走失的问题”为设计初衷,具备定位追踪、综合求助、习惯记录、社区接入、摔倒报警等功能;充分考虑到隐私保护,设计出“完美隐藏”的纽扣式可穿戴设备,护航阿尔兹海默症老人出行安全。

2 “康康在家”家庭健康智能药箱

这不仅仅是一个会提醒你按时吃药的药箱。它可以实现家庭成员健康管理,测量和分析血压、血脂、血糖、心率等身体数据;可以记录服药情况,药品不足一键下单购买;可以记录饮食情况并进行食谱推荐;还可以预约挂号、自动呼救、远程在线诊疗……

3 “小博”博物馆游览智能助手

时下,博物馆越来越成为旅行必选项,但博物馆讲解器往往停留在语音讲解层面,个性化与智能方案有待加强。这款“小博”,既可进行语音智能讲解与问答,又可全息投影进行导航、立体呈现展品,还可自动拍照生成游览记录,让博物馆参观更加人性化、科技化、智能化。

4 “CLOSERZEEPER”智能衣橱

“CLOSERZEEPER”为用户所有的衣物建档。在手机app中导入行程,即可综合天气、场合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装推荐方案,并显示衣物存放位置;用户还可以和衣橱进行互动评分,玩搭配游戏,在社交平台分享。未来,也许还能实现自动洗衣烘干叠放等功能哦。

5 “小拐”智能拐杖

“招之即来”, “小拐”可以监控心率、语音导航、语音拨打电话、照明、一键报警……

相关数据还可以同步到亲属手机端进行远程设置。

怎么样?有没有哪一款产品打动你,让你有了购买的冲动?

四川大学攀树课

不“挂高数”但可以“挂高树”

听说川大开了一门攀树课?难道要现场学习猴子上树?可能是专门来治愈恐高的?

但其实,攀树其实是这样的——

据四川大学官微介绍,攀树应用广泛。例如园艺上,可以通过攀树处理一些高处的虫蛀、断枝等情况。正确的攀树作业不仅不会伤害树木,还能保护树木。

川大攀树课使用的设备包括了树皮保护器,不会对树木本身造成伤害。有专业的教学团队与设备支撑保障,才使得攀树课安全地走进了川大校园。

攀树课是一门体验式的课程,但绝对不是“玩一玩”这么简单,识树、绳结、安全意识教育等样样都要有。与徒手爬树相比,攀树更注重专业性与安全性,它不仅锻炼大家的综合能力,还会培养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豆袋,装了豆子的布袋,攀树时通过抛豆袋可以将树皮保护器和主绳安装到自己想要的树枝上。图片中的同学正准备抛掷豆袋。

“头盔!头盔!”场地中不时响起老师的提醒声。

“小心!小心!”抛豆袋前同学们都会互相提醒,以免豆袋落下时砸中其他同学。

而攀树用的绳结投入使用前,师生们会进行测试,确保绳结的安全性。

老师们全程守候,进行保护、指导和纠错

虽然攀树课上全程“护航”,老师们却表示,这门课其实是为了能让学生今后生活中能够离开老师,“去独立地解决问题”。

因此,同学们需要从零到一,认识各种装备,学习判断树木是否可攀,利用各种工具零件组装攀树系统,抛豆袋、装树皮保护器、打绳结……直到完成攀树任务。

攀树课装备

而诸如豆袋位置不对、树皮保护器安装错误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

在树枝上行走

成功牵手

通过反复尝试再到成功,课程实践不但磨炼了同学们的意志,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第三次授课,老师们还带领大家用已学知识搭起了安全的树上秋千,让大家“飞”了起来。

课程负责人邓维老师表示,攀树课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希望这门课能促进大家与自然的交流,提高大家的生存技能和面对困难的韧性,让大家在遇到危险时有一定的自救能力。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和学生安全,攀树课还邀请了湖北大学户外运动专业的卢俊佩老师担任课程主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卢老师的讲解专业、细致、耐心,被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为“小白老师”。

目前,攀树课是一门公选课,总共32学时,分为两个周末上完。课程容量20人。大家自由选课后,由教务系统随机抽取。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本学期上课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运气爆棚!

这门课采取边学边考核的考核方式,确保同学们掌握知识。在最后的结课考试里,老师标定三个目标点,在30分钟内,同学们采取什么方式、通过什么路线、优先完成哪个目标、如何分配时间也都全由自己安排。

没有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充分展现了学校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也给了同学们最大的发挥空间。

尊重自然,提升自我,川大攀树课,你心动了吗?

你还知道哪些高校的“神仙课程”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来源:中国青年报


13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