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的17日夜里11:00多,还在单位加班的刘超突然接到一个不明来电,电话中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我是上泸镇苎圳村天窗岩村民,听说我们这地可以搬迁了,我想问下有没有这回事。”山区的夜晚,群众普遍睡得较早,这个时候接到电话咨询易地搬迁的事,刘超显得有些诧异,但他还是很耐心地回答了她的疑惑,并一再叮嘱她早点休息。
刘超是上饶市广信区扶贫办易地扶贫搬迁股负责人,从部队转业回来恰逢全区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全面吹响,便被借用到区扶贫办,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几年来,他接到陌生电话咨询易地扶贫搬迁的情况很多,但在这大半夜接到一个老人的电话,还是第一次。
大山深处来了“陌生人”
三天后,上泸镇苎圳村天窗岩贫困群众孔鲜花惊喜地发现,家里来了几个“客人”,有他熟悉的村干部,还有一张陌生的面孔;一个瘦瘦的年轻人,不过听声音好像有点熟悉。
当时,孔鲜花78岁,和小儿子、儿媳及孙女一起生活,但小儿子和儿媳带着年幼的女儿长期在外地打工。天窗岩原有的200余户村民已陆陆续续搬离,还在那里居住的只剩下30余户了;再加上自己家里的土坯房已经开裂,下雨天还漏雨,原来有些舍不得离开的孔鲜花变得也想搬离了。这不,三天前刘超接到的那个电话,就是她咨询村干部后仍然不放心才打的。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头号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准确掌握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是否精准,刘超带领搬迁股同事,不分昼夜深入全区各地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地方病多发区调查核实,对选定的搬迁对象,严格遵守程序筛查、甄别,切实做到“不漏一村、一户、一人”。
花厅镇白塔村十八排,尚有10户43人在那里居住,下车后需要步行2个小时左右,沿途要穿过一座座山林,道路曲折泥泞,他带着同事跋山涉水,一路风尘,去了!
应家乡佛母村黄金坪,尚有17户74人居住,下车后须沿着黄沙古道步行一个多小时,他带领同事头戴草帽,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去了!
……
应该搬的,有些人不想搬,他和当地干部一起做工作;不应该搬的,有些人却想搬,他严格把关,不徇私情。核查过程中,刘超发现,应家乡安坑村六甲自然村贫困户龚小飞,居住在离村部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村里把他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范围政策,这并不符合搬迁条件的。尽管有各方面的阻力,他还是按照程序取消了龚小飞搬迁资格,并耐心对他宣传搬迁政策,最终得到了龚小飞的理解。
短短几个月,刘超的足迹走遍了全区所有需要易地搬迁的“四区”,核实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户772户2824人,对评议的538户贫困户名单1880在上饶市广信区政府网进行长期公示,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未接到一起投诉电话。
集中安置点的“常客”
“易地扶贫安置点选址一定要科学,要方便搬迁群众上学、求医、就业;要严守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得超过25平方米的标线和搬迁不举债的底线……”在易地扶贫搬迁培训会上,刘超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及落实政策的具体举措进行详细布置。
不久,各安置点选址情况纷纷传来:上泸镇苎圳村樟树谭安置点,有成型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就业扶贫车间;望仙乡望仙村安置点,在望仙大侠谷附近安置,旅游项目建成后游客接待规模可达4万人次,能很好地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两年时间,全区20个安置点要完成规划、选址、设计、建设、交房,时间紧、任务重。2016年年中,各地安置点进入建设高峰。日调度、周通报、月考评……为统筹了解、指导、督促各安置小区质量、进度,刘超和同事么更忙了。
五府山镇船坑村贫困搬迁户徐培安搬迁的心情很迫切。他家原来住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个废弃的矿区边上。妻子是弱智,3个小孩都在读书,不光不方便,徐培安更担心的是他们的安全。每逢到集镇购买物资,徐培安都要特意到安置点去看下,看看自己什么时候能住进新家。
有一次,徐培安在安置点遇见了正在督促进度的刘超和五府山镇分管干部,他特地上前问道:“领导,房子什么时候能建好啊,我们好多人都盼着呢?”
在得到年前一定能住上安全新房的许诺后,徐培安满是皱纹的脸上充满了笑容,仿佛在黑漆漆的夜里看到了一束亮光那么兴奋。
这笑容,深深印在刘超的脑海里,也成为他以后说服妻子的重要理由之一。
为把安置小区建设成经得起检验的民心工程,让搬迁群众及时住上了“安全房”“放心房”。他高频率地在各地安置小区工地上奔波,下地基、浇筑楼板,封顶、验收……每一个重要环节,他都坚持和监理、理事会一起在现场督促指导。
2017年夏、秋两季,各地安置小区建设进入冲刺阶段。他经常早出晚归,在工地上顶着骄阳看现场,听当地干部和施工方介绍建设情况,上午九点以后,他身上的衣服几乎都是湿漉漉的。晚上回到单位后,还要和同事们在办公室加班核对数字,统计进度,有时候,办公室的灯几乎彻夜亮着……
那段时间,妻子经常埋怨他:“怎么每天衣服都这么脏,还不知道早点回家,每天帮你洗衣服还要等好晚!”对善良的妻子,刘超很有一套:先是冲着正在生气的她傻笑,等她气消了,然后给她讲自己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甚至让妻子有时都湿润了眼眶。
搬迁群众的致富“牵线人”
花厅镇白塔村十八排搬迁群众林修贵原来一直盼着搬迁,可是搬迁后的他却茫然了。他的眼睛有点小毛病,又患有高血压,不适合干劳动强度高的活,给他介绍的工作他又不满意。刘超听说了这种情况,和帮扶干部一起,到林修贵家了解他的优势和劣势,为他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最终,林修贵决定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生猪养殖业。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本钱从哪里来?“不是听说可以贷款吗?贷款手续烦不烦?”当林修贵抛出问题时,刘超当即表态:“不要怕烦,镇村的手续你和帮扶干部一起办,扶贫办的手续我来办!”
就这样,林修贵拿着贷来的5万元资金,饲养了50余头小猪,又刚好遇上行情好,当年就赚到了6万元,乐得他笑得合不拢嘴。
能否为搬迁群众创造多途径就业创业渠道,才是实现“断穷根”的关键所在。为确保贫困户“搬得出、住得下、有保障、能致富”,刘超牵头起草了全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度,对全区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过程进行指导,完善对了搬迁后产业、就业、公益性岗位等脱贫增收措施,细化了致富带头人带贫激励措施,有效激发了致富带头人带贫的积极性和搬迁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四十八安置点引进两个数据线生产车间,解决了80余名搬迁群众的就业。同时,建设了20亩菌菇基地,带动安置点56户贫困户入股分红,户均年收入达6000元;花厅镇安置点引进服装加工生产车间,带动搬迁群众30人就业……
目前,全区各安置点共建设扶贫车间9个,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在10个安置点布局发展马家柚、菌菇、养蜂等特色农业产业,通过返租倒包、基地就业等方式带动搬迁贫困户就业230余人;通过保洁员、生态护林员、治安巡逻员、公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了62名搬迁户就业;为54户有创业需求的搬迁群众发放政府贴息小额贷款50.5万元,对失去劳动能力或已经实现就业但生活仍然贫困的搬迁户,叠加兜底保障,切实让搬迁户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不掉队、领先跑!
来源:稻花香里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