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ta-mce-style="text-align: center;" class=""><img src="https://v.xinhua-news.com/store_attachment/xcbattachfile/dspdata/2019/04/26/XxjwszC007063_20190426_CBMFN0A001.jpg" style="display:block;margin-right:auto;margin-left:auto;max-width:92%" ></img></p><p class=""><span data-insert="insert" style="color: rgb(0, 0, 255);" data-mce-style="color: #0000ff;">玉树糌粑节期间,当地民众进行服饰表演,并互撒青稞以示吉祥。新华社发周斌摄</span></p><p class="">新华社西宁4月26日电(记者顾玲、李琳海、王金金)清晨,当青藏高原第一缕阳光升起,牧民扎索洗漱完毕,穿上了漂亮的藏袍。4月26日,玉树古老的通天河畔,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糌粑节。</p><p>扎索的家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尕多乡卓木齐村。这个海拔3780米的藏族村落属于半农半牧村,种植青稞的历史有上千年。</p><p>“每年4月,通天河冰雪慢慢消融,卓木齐村的藏族村民也开始播种青稞。每年的糌粑节意味着高原春耕的开始。”扎索说。</p><p class="">青稞,藏语称为“乃”,产于青海、西藏、四川等地。用曲拉、酥油、青稞面等制成的糌粑,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牧民的主要食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ta-mce-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v.xinhua-news.com/store_attachment/xcbattachfile/dspdata/2019/04/26/XxjwszC007063_20190426_CBMFN0A002.jpg" style="display:block;margin-right:auto;margin-left:auto;max-width:92%" ></img></p><p class=""><span data-insert="insert" style="color: rgb(0, 0, 255);" data-mce-style="color: #0000ff;">玉树糌粑节期间,当地民众进行服饰表演,并互撒青稞以示吉祥。新华社发周斌摄</span></p><p>从青海纬度较低的青海青南地区到日光城西藏拉萨,青稞成为高原种植历史最长、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p><p>“青稞是藏族民众最亲切的食物,牧民用青稞做糌粑、酿青稞酒,在寺院的法事活动和特定的宗教仪轨中,青稞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玉树州作家协会主席秋加才仁说,青稞不但养育了藏族人民,也成就了藏族文化,是藏族文明的重要载体。</p><p>4月初,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塘格木镇曲宗村牧民们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青稞播种。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满田野。忙碌了一天的牧民们收拾好行头,向家的方向走去。</p><p>在牧民东智布的记忆里,童年时跟着父母转场是最快乐的,伴着草原的星辰,坐在马背上,父辈们将青稞、炒面等装在用牦牛皮做成的袋子中,孩子们则用被子裹着,放在用来装东西的背篼里。</p><p>54岁的牧民公保和青稞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说:“原来种青稞真是苦,用‘二牛抬杠’的办法,不仅累效率也不高,一天最多耕两亩地,我们一家8口人有10亩地,产的青稞还不够自己吃的。”</p><p>为加快青稞产业发展,上世纪90年代国家投资实施商品粮基地县建设项目,青海大力实施“粮食自给工程”,改善了产粮地区品种结构。目前,国家在青海实施了游牧民定居青稞基地、旱作农业示范基地等建设项目,青稞生产能力得到提升。</p><p>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说,多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每亩青稞补贴100元,2018年省政府投资7700万元,实施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有力促进了青稞产业发展,聚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p><p>2018年,青海省青稞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4。青海青稞产量约占全国藏区青稞总产的20%以上。</p><p>随着时代发展,藏族群众的生活饮食在悄然改变。青稞也由牧民们的“温饱粮”变成了“发展粮”“致富粮”。</p><p>“从藏区民众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到如今青稞酒酿造工艺和饲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青稞已成为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特色产业脱贫的支柱产业之一。”玉树州扶贫局局长昂文达哇说。</p><p>如今,公保带着村里160多户村民成立了青稞种植合作社,经营管理着1.3万亩青稞地。“现在青稞品种改良,亩产可以达到500斤以上,吃糌粑已不再是一种奢侈。”</p><p>27岁的吾要扎加老家在玉树市巴塘乡岔来村,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布周去青稞地里耕种的情景至今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们家共有50亩青稞地,晚春时播种,晚秋时收割,然后将打好的青稞储存在用牛皮制成的袋子里。</p><p>“那时父母在地里播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奔波,青稞是家里最重要的口粮,来自雪域的美食让我们成长;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感觉青稞里依然有阳光和家乡的味道。”吾要扎加说。</p><p>如今,吾要扎加和哥哥在家乡玉树和西宁经营着名为“藏宫”的藏餐厅,用青稞做成的青稞饼、糌粑酸奶等美食依然是食客们的最爱。</p><p class="">“青稞从藏民族生存的需要延伸到了精神文化信仰,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糌粑文化。只有品尝了青稞的美味,你才能走进了藏民族,慢慢读懂藏文化。”秋加才仁说。</p>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