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高考:奋进中国背后的育才之道

2019-06-07 20:12 李建平,杨思琪  阅读:5056 
<p class="">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记者李建平、杨思琪)2019年高考7日开始。中国教育部发布消息,今年中国高考报名者超千万。这几乎相当于瑞典全国人口总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ta-mce-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v.xinhua-news.com/store_attachment/xcbattachfile/dspdata/2019/06/07/XxjwszC007061_20190607_CBMFN0A001.jpg" style="display:block;margin-right:auto;margin-left:auto;max-width:92%" ></img></p><p class=""><span style="color: rgb(51, 127, 229);" data-mce-style="color: #337fe5;">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的少数民族高考学子乘坐“高考专列”赶往考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span></p><p class="">5日11时30分,在一片美好的祝福声中,大杨树镇第二中学的鄂伦春族学生何智鑫与500多名考生共同踏上K5117次“高考专列”。他们于2小时28分钟后抵达135公里外的阿里河镇,在那里迎接高考。</p><p>地处中国北方山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是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没开通“高考专列”前,这里的考生要辗转两天才能到达阿里河镇高考考点。</p><p>2003年起,中国铁路部门为解决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考生出行难题,于每年高考前开行大杨树至阿里河的“高考专列”,送学生出山赶考。现在“高考专列”开行的日子成为大杨树镇的节日,“因为那天是学子们追逐梦想开启新人生的日子。”大杨树镇第二中学教师陈金勇说。</p><p>新中国现行高考制度于1952年建立,在1966年停废,自1977年恢复至今,考生人数由最初几万人发展为如今超千万人。</p><p class="">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最大规模的考试,高考被不少中国民众认为是可以改变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考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ta-mce-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v.xinhua-news.com/store_attachment/xcbattachfile/dspdata/2019/06/07/XxjwszC007061_20190607_CBMFN0A002.jpg" style="display:block;margin-right:auto;margin-left:auto;max-width:92%" ></img></p><p class=""><span style="color: rgb(51, 127, 229);" data-mce-style="color: #337fe5;">图为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新华社发)</span></p><p class="">1977年,十分渴求人才的中国恢复了高考,这对于个人而言,是改变命运的契机,对于国家来说,是关系国运的转折。</p><p>1977年寒冬,在中国最北省会哈尔滨做公交车售票员的邓军每天上班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但依然被冻得麻木。当她听说高考来了,喜出望外,日夜备考。通过高考,她从一名售票员变成黑龙江大学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逐渐成长为在国内外声名远播的俄语教授。</p><p>在30多年从教生涯里,邓军为新中国培养了数千名俄语专业优秀人才,参与编写、审定俄语教材20余部。她也为中俄两国发展做出贡献。2009年,邓军获颁“普京奖”,2011年,又获得“普希金奖章”。</p><p class="">如今中俄建交70周年,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邓军成为这段伟大历史的见证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ta-mce-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v.xinhua-news.com/store_attachment/xcbattachfile/dspdata/2019/06/07/XxjwszC007061_20190607_CBMFN0A003.jpg" style="display:block;margin-right:auto;margin-left:auto;max-width:92%" ></img></p><p class=""><span style="color: rgb(51, 127, 229);" data-mce-style="color: #337fe5;">图为黑龙江大学退休俄语教授邓军在翻译自己即将出版的新书。(新华社记者杨思琪摄)</span></p><p>长期以来,中国对高考的定位一直是择优录取的选拔性考试,这与中国很长一段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是相符的,对国家发展和人才产出起到巨大作用。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p><p class="">专家认为,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高考制度除了为国家选拔大量人才外,在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等方面也起到巨大作用。</p><p>特别是中国恢复高考40多年来,以高考为入口的高等教育成果丰硕。“十二五”期间,中国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计输送近2000万专业人才,为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职业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千万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各类培训达到上亿人次。2018年,中国高校招生790.99万人,毛入学率已达到48.1%。2019年预计毛入学率将超过50%,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p><p>“高考虽然表面上看仅仅是教育考试,但能否选拔出合适人才进入大学深造,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海峰说,中国的高速发展与高考制度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p><p>当前中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新的时代格局、新的人才观对考试招生制度和人才选拔提出新要求。</p><p>专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承担着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重任的高考,将在新时代以新的姿态,勇挑重担,完成历史赋予的新使命。</p><p class="">“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未来还将在不断改革中,继续发挥其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刘海峰说。</p>
16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