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科研助力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

2019-06-11 14:34 张东强,赵珮然,蔺以光  阅读:513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ta-mce-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v.xinhua-news.com/store_attachment/xcbattachfile/dspdata/2019/06/11/XxjwszC007026_20190611_CBMFN0A001.jpg" style="display:block;margin-right:auto;margin-left:auto;max-width:92%" ></img></p><p class=""><span style="color: #337fe5;" class="editor-desc editor-img-desc" data-mce-style="color: #337fe5;"></span><span style="color: #337fe5;" class="editor-desc editor-img-desc" data-mce-style="color: #337fe5;">这是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滇金丝猴(2017年11月3日摄)。</span><span style="color: #337fe5;" class="editor-desc editor-img-desc" data-mce-style="color: #337fe5;">&nbsp;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摄</span></p><p class=""><br/></p><p class="">新华社昆明6月11日电(记者张东强 赵珮然)中国科研工作者正在运用一种3D可视化访查技术,获取三江并流地区灵长类、羚牛和雉类的分布数据和种群动态,开展生境预测与评价,支持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管理,同时建设首个山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网络,助力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p><p>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这一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2003年7月,“三江并流”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近年来,三江并流区域及涉及的保护区管护部门与科研院所加强科研合作,提高科研产出,为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科技动力。</p><p class="">3D可视化访查技术由云南省“中国三江并流区域生物多样性协同创新中心”开发。该中心由大理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大理州政府和白马雪山、高黎贡山、天池等自然保护区组建而成。</p><p class="">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院长肖文介绍,3D可视化访查技术即基于3D卫星影像图为受访问者提供直观的地形信息,请受访问者在图上指出观察到的珍稀动物的位置并做记录,获取动物的分布信息和种群动态数据;结合遥感技术对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境进行预测与评价,最终提出针对的保护建议和措施。</p><p>他说,通过记录痕迹以及直接观察等方法收集的数据,可对3D可视化访查技术获取的数据进行验证。</p><p>依据基础数据,科研人员将以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为重点,自西向东跨越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从南到北覆盖亚热带到寒温带,由低及高兼顾海拔梯度,逐次建设山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网络。</p><p class="">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三江并流区域内已开展和正在开展的由政府资金支持的大型保护、监测和研究项目有30多个,如怒江金丝猴野外救护与监测、滇金丝猴动态监测、雪豹资源调查、独龙江羚牛生境利用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ta-mce-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v.xinhua-news.com/store_attachment/xcbattachfile/dspdata/2019/06/11/XxjwszC007026_20190611_CBMFN0A002.jpg" style="display:block;margin-right:auto;margin-left:auto;max-width:92%" ></img></p><p class=""><span style="color: #337fe5;" class="editor-desc editor-img-desc" data-mce-style="color: #337fe5;"></span><span style="color: #337fe5;" class="editor-desc editor-img-desc" data-mce-style="color: #337fe5;">这是在云南高黎贡山发现的中国兽类新记录物种赤鬣羚(视频截图)。</span><span style="color: #337fe5;" class="editor-desc editor-img-desc" data-mce-style="color: #337fe5;">新华社发</span></p><p class=""><br/></p><p class="">来自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护局的资料显示,保护区内珍稀保护物种逐年增多。例如,2011年在泸水段发现的新物种“怒江金丝猴”,由当时发现的100只左右,到目前已增至2个新种群,约有200只左右;通过对白尾梢虹雉的监测发现,该种群数量也有上升趋势;贡山羚牛在独龙江63公里处的观测发现率也明显提升。</p><p>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谢红芳介绍,与科研机构合作,滇金丝猴研究团队通过非损伤性采样鉴定滇金丝猴猴群DNA,掌握了猴群遗传结构及多样性。同时,团队还建立了响古箐滇金丝猴监测平台及系统数据库,收集到8个微气象站数据、8块样地数据及展示猴群社会结构的数据等多种动态监测资料。</p><p>肖文说,生态监测网络还将产生一些附带效果。如野外重点区域布设红外相机,不仅可以监测到动物活动,还可有效减少该地区的偷猎偷伐行为。此外,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长,野生动物活动面积增大,生态监测网络未来有望在应对日渐增多的野生动物肇事方面发挥作用。</p><p class="">肖文说,目前,科研工作者有一个共识,即将流域作为基本认知单元,实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治理。“要科学支撑美丽中国的建设,就要创新监测技术和研究手段,开展长期系统的原位科学观测。”</p>
19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