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mg src="https://v.xinhua-news.com/store_attachment/xcbattachfile/dspdata/2019/06/12/XxjwszC007016_20190612_CBMFN0A002.jpg" style="display:block;margin-right:auto;margin-left:auto;max-width:92%" ></img></p><p class=""><span data-insert="insert" style="color: rgb(51, 127, 229);" data-mce-style="color: #337fe5;">“农业达人”赵海介绍种植的大棚葡萄。新华社记者韩朝阳摄</span></p><p class=""><br/></p><p class="">新华社郑州6月12日电(记者韩朝阳)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外出考察,前后大半年时间,赵景朋和妻子赵瑞环都在为建立自己的小农庄奔波不停。4年前,当这对青年夫妇选择离开工作十余年的城市,回到河南省新安县乡村当农民时,遭到家人一致反对。</p><p>“他们觉得当农民又苦又累,还难挣钱,更想让我们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赵瑞环说,中国传统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对接市场能力弱,“土里刨食”确实辛苦。</p><p class="">但在赵景朋看来,他们发展农业大有希望。“小池塘里养大鱼,与传统农民相比,我们有学识上的优势,更容易接受新理念,可以学技术、学管理、学经营。”尽管学的是营销专业,但赵景朋对“干农活”很有信心。</p><p>2014年,赵景朋夫妇选择流转60亩土地种草莓。“种植草莓周期短、当年可见效,而且我们找好了销路和技术人员。”赵景朋说,一开始就制定计划,这或许是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之一。</p><p>经过4年努力,赵景朋夫妇的小农庄已扩大至200余亩,去年的销售收入达60万元。</p><p>除了操持农活,赵景朋还成为家乡小镇的商会会长,时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经验、探讨技术。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不仅是干一份挣钱的工作,更有开创一番事业的感觉。</p><p class="">新安县五头镇马头村已有超过千年的樱桃种植史,但马头村人却长期未能从樱桃上“淘到金”。在马头村村主任张韶东看来,这正是因为缺少像赵景朋夫妇这样的“新农人”。“现在讲究智慧农业、绿色产品、品牌运营,传统农民咋懂这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ta-mce-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v.xinhua-news.com/store_attachment/xcbattachfile/dspdata/2019/06/12/XxjwszC007016_20190612_CBMFN0A001.jpg" style="display:block;margin-right:auto;margin-left:auto;max-width:92%" ></img></p><p class=""><span style="color: rgb(51, 127, 229);" data-mce-style="color: #337fe5;">草莓采摘旺季过后,赵景朋和妻子赵瑞环摘下剩余的草莓。新华社记者韩朝阳摄</span></p><p><br/></p><p>近年来,中国开始有计划地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在村中职业农民的示范下,马头村的樱桃种植户大都参加了技能培训,目前一亩樱桃年产值能达1万元左右。</p><p>“职业农民不是仅凭力气种地,而是凭技术、靠管理来经营农业,由拼力气转向拼智力。”新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苏守江说,在生产过程中,这些“新农人”不断解决问题,以适应市场需求。</p><p>“以前很多人种地是一笔糊涂账,我们则精算投入产出比,通过技术研发降低成本,提高收益。”2014年转型当职业农民的赵海是“农业达人”,以他为首的洛阳明拓新农人团队研发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可使生产成本降低20%左右,产量提高约10%。</p><p>“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这是职业农民的关键素质。”赵海认为,种地也是一门大学问。</p><p class="">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突破1500万人,45岁及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占54.3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型职业农民占30.34%。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正在优化,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p>
196